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媽媽,我是不是再也不能吃糖了?」當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後,我們一起學會的事

一位媽媽分享在農曆年時,看著窗外煙火繽紛熱鬧,但病房內卻靜得出奇,那好像是她無語的內心、說不出的不捨和沉痛,因為她的孩子剛被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是一個需要一生和平相處的疾病。
「媽媽,我是不是再也不能吃糖了?」當孩子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後,我們一起學會的事

 

「孩子生病時最辛苦的是他們自己,但心裡最煎熬的是父母。」

很多媽媽分享孩子確診糖尿病的心路歷程,大部分第一時間會先自責,也會困惑和不解為什麼孩子還這麼小卻罹患糖尿病?直到慢慢地認識到這個病以後,才明白「這不是父母的錯,更不是孩子吃了太多糖,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自體免疫風暴」,她分享確診經歷,希望在多數人仍不理解的時候,可以對一型糖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多點包容,並且理解接納,一型糖孩子很勇敢、也很棒!

當醫師說出「您的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時,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震驚:「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人的病嗎?孩子怎麼會得糖尿病?是不是搞錯了?」這樣的情緒與反應再自然不過,很多爸爸媽媽第一時間都是難以接受的。

那麼,兒童第一型糖尿病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徵兆該留意呢?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型,大家常見發生於成年人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今天所說的是另一型,好發於兒童、青少年階段的糖尿病則是第一型。

  • 第二型糖尿病:多發生在成年人,與飲食習慣、肥胖、遺傳等因素有關。

  • 第一型糖尿病:則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 

一般人在用餐後,身體會升醣,這時胰臟中的胰島素大量分泌,能幫助血糖維持穩定,若是胰臟無法製造胰島素,那麼就會出現尿糖,最後出現多尿的症狀,也就是常聽到「吃多、喝多、尿多」的現象,也就是糖尿病了!如果沒有治療,嚴重時會發生酮酸中毒。

很多人在不知道自己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狀況下而突發脫水、暈倒而緊急送醫的狀況,孩子無法像大人那樣能準確地描述身體不適,這時候就要仰賴父母細心的觀察,要是孩子突然變得尿很多、腹痛、嘔吐又加上呼吸急促的話,就要就醫了解一下健康狀況。

過去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第一型糖尿病是不治之症,現在醫學發達,雖無法治癒,但已經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孩子即使確診了,還是可以正常生活、正常的去上學。

 

孩子得糖尿病,是因為愛吃糖嗎?

不是因為愛吃糖!這是最常見也最需要澄清的迷思。

其實,第一型糖尿病跟吃不吃糖沒有關係,而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說身體的免疫系統錯把胰臟中的「B細胞」當成敵人攻擊,因此就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胰島素是轉化血液葡萄糖的重要工具,無法分泌胰島素,是胰臟生病了,跟孩子愛不愛吃糖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另外,第一型糖尿病也不是傳染病,他們只是需要在生活中在更好的監測血糖、穩定血糖,因此雖能維持正常生活、正常就學,但要在校做胰島素的施打,身體健康的孩子更應該包容、接納一型糖的孩子們,這需要仰賴大人的引導,給予正確的觀念。

孩子得病絕非父母的錯,更不是吃了糖果、飲料造成的,但相反的,一但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之後,為了更好的控制血糖,往後的飲食才需要更加熟悉飲食技巧。

 

兒童第一型糖尿病的常見症狀

孩子不會清楚的說出自己的身體狀況,但身體是會說話的,細心觀察孩子的身體有什麼異狀,如果出現以下症狀時,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 三多一少:頻尿、多喝水、多吃東西,卻逐漸消瘦

  • 視力模糊、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 夜尿、尿床的情形突然變嚴重

  • 尿液中有異味或有糖分

  • 口腔或私密處反覆感染黴菌

  • 噁心、嘔吐、腹痛等腸胃不適,甚至呼吸急促、意識混亂(可能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徵兆)

上述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急性併發症,例如脫水、酮酸中毒等,需緊急送醫。

▲孩子若突然吃多、喝多、尿多卻體重一直減輕,就要就醫檢查。

 

5招學會控制血糖,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1.胰島素治療

得了糖尿病,人生就會變黑白嗎?其實不會的,除了要維持健康的血糖,所以每天都需要固定注射胰島素外,其它跟一般正常的孩子無多大差異,還是可以運動、旅遊、校外教學等,但因為有固定施打針劑的時間,因此要訓練孩子熟悉注射技巧,孩子更大一點可以請她設定鬧鐘,切勿忘記施打的時間。

有些父母會捨不得孩子一直要注射,或是心軟、或是擔心會不會打多了以後要洗腎,更多也有父母聽信偏方而停打胰島素,這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其實胰島素本身沒有腎毒性,反之長期的高血糖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童需要定時施打胰島素

 

2.飲食控制

孩子依然可以正常飲食,只是要注意食物的醣類攝取量與餐次規劃。

許多父母會誤以為糖尿病兒童不能吃飯、麵,事實上,只要控制總醣量,就可以靈活安排飲食,甚至偶爾也能吃蛋糕或甜食,只要搭配適量胰島素即可。

特別要留意的是,施打胰島素有可能會造成「低血糖」的狀況,預防的方式就是「正常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注意血糖變化,也可以在長時間運動後隨餐吃點小點心。」

3.自我血糖監測

每天需多次檢測血糖(建議1~4次),包括三餐前、睡前,有時也要在凌晨檢測,以預防夜間低血糖。此外,每2~3個月應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HbA1c),了解整體控制情況。

4.預防與處理低血糖

低血糖可能因運動過量、延遲用餐或胰島素過多而發生。

症狀包括發抖、出冷汗、頭暈、無力、嘴唇麻等,若嚴重可能昏迷。隨身攜帶含糖食品(如葡萄糖錠、小瓶養樂多),可迅速補救。若意識不清,應立即肌肉注射「升糖素」並送醫,千萬不可強灌飲料。

5.規律運動

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但需事先評估胰島素劑量與餐點安排。運動本身對血糖控制與心理健康都有極大助益。

 

確診第一型糖尿病不是絕路,而是需要全家同行的路

孩子確診糖尿病後,家長的反應會深深影響孩子未來的態度與生活品質。常見的情緒包括:

  • 自責:覺得是自己疏忽照顧,導致孩子生病。

  • 否認:覺得孩子不可能會得糖尿病。

  • 恐懼與焦慮:擔心孩子未來是否能過正常生活。

其實,家長的心態要堅強,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這不是誰的錯」,也不要因此一蹶不振、天天悶悶不樂,孩子看得懂爸媽的心情,會加深他的不安和自閉,唯有早日接受事實、學習照護技巧,才是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更不要害怕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例如測血糖、注射胰島素,因為要和疾病相伴一生,從小學會照顧自己很重要,也能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另外,學校的支持和理解對孩子的未來也有正面的影響,孩子得糖尿病,不該讓他們在學校中感到被排斥,師長與同學確實了解此病並給予支持,就能讓孩子更自在地學習與成長,不管有沒有生病,同儕的接納、老師的理解,都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

第一型糖尿病確實需要一生管理,但並不代表孩子無法過上健康快樂的生活,從日常飲食、運動習慣到心理建設,只要全家人同行、理解、相伴,孩子依然可以像其他人一樣上學、交朋友、運動、追夢。

 

撰文/王佳琦

資料參考/我的小甜心,認識第一型糖尿病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