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新聞畫面
台灣騎乘自行車風氣盛行,許多人運動、代步都從汽機車改為自行車,但根據交通部統計,自行車騎士(含電動、電動輔助自行車)交通死傷人數逐年攀升,以台北市為例:光是114年1月統計就有117人因自行車意外而死傷,據悉康橋對騎車環台已經很有經驗,在帶孩子環台前也會經過至少8次的行前訓練,但仍發生意外,這起單車環台成年禮事件震驚各界,也再次提醒我們:當孩子踏上騎車探索世界的旅程時,安全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大多數孩子會在4~6歲時開始學習騎腳踏車,一般來說會從滑步車以及有輔助輪的腳踏車開始練習,可以訓練孩子培養平衡感和提升他們基礎協調能力,等到孩子能穩定控制車把、煞車以及應變能力提升之後,就可以開始騎乘兩輪腳踏車。
剛開始學騎自行車要選擇安全、平坦的場地練習,慢慢再到安全的自行車道,國小階段建議還是都要在安全的區域騎乘,若要在城市騎車到處逛、或是參加單車環台、環湖等行程賽事,則要等到更大齡的孩子,熟練、反應具備成熟才比較安全,像這次單車環島的孩子平均年齡已經是國中生。
騎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也是很棒的家庭活動,如果要挑戰更高難度的騎乘體驗,安全裝備和安全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在陪同練習的過程中,同步灌輸基本交通安全觀念,給孩子一個安全的騎車環境,孩子才能去獨立完成一個個挑戰。
在孩子踏上真正的騎行旅程前,家長與學校應共同協助孩子做好萬全準備。以下是幾項基本但重要的自行車安全守則:
車輛檢查最重要的是要確認煞車是否靈敏、輪胎氣壓是否足夠、安全鈴號是否可用(確保在緊急時能示警),另外騎程較遠的距離,還要確認自行車是否有車燈、反光裝置等,好的車輛裝備是安全的第一步。
倘若是群體騎行,需採「一前一後」的師長引導模式,尾車要安排帶隊老師,切勿並排行駛,比較專業的群體騎行,還會使用無線對講機以及手勢溝通,也可以在行進時確保隊伍行進方向一致,師長也可隨時注意孩童安全,另外也要注意休息,設置固定休息以及集合地點。
「單車環台」的活動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場青春期別具意義的活動,內含的意義大過於旅程,整趟過程可以鍛鍊心智、挑戰自我也可以透過實地探索,去了解我們成長的環境,但環台確實距離很長,台灣也多地勢、地形特殊的地方,臨山、靠海、天氣更是多變,因此,安全考量絕對不能忽視,以下是單車環台活動時需要做的準備和建議。
體能訓練:要單車環台前,確定要有在城市騎乘的經驗,並且要透過鍛鍊來提升體能,例如:耐力訓練、爬坡訓練,選擇不同地點進行騎乘模擬,藉此提升學生肌耐力,也降低學生的緊張情緒。
不同地形騎乘技術訓練:台灣臨山靠海,地形各不同,整趟環台一定會碰到各種陡坡或是濕滑的路面,要請有經驗的專業老師行前訓練,如何在遇到特殊地形時能夠安全的騎乘。
道路安全教育:安全標誌辨識、交通號誌遵守、行人以及車輛的優先理解都是行前必須清楚認識的,另外也要具備不幸發生車禍時的緊急應變訓練,例如急救常識、基本急救器材等。
團隊合作和紀律:團隊行進時不嬉鬧、不脫隊、不爭先恐後,排好隊型,領隊跟壓車的老師都不可少。
★建議在環島出發前至少安排6~8次的實地訓練,並依參與者年齡與程度進行分級規劃。
台灣的環島路線豐富多變,從山路、海陸到車輛眾多的城市街區皆可能經過,安全路線的規劃應把以下納入考量:
避開高風險路段:騎車環台最重要的不是考慮「最短距離」或比較「最快速度」,最重要的是要避開危險車多的路段,如台1線、台9線等大型車頻繁通行路段,另外,山區也要多注意,因為山路彎道多、視線死角也大,所以要慎選路線,避免和危險同行。
優先選擇自行車友善路線:如果可以的話,各縣市都設有自行車友善路線,盡量都是選擇友善路線為最佳,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例如東海岸台11線部分路段、台東知本至金崙段、苗栗海岸線等。
不搶快、不爭贏:根據體力、年齡去規劃每日行程分配,單日建議不超過60~80公里,並保留足夠時間休息、維修與當地參訪。
雨天備案以及替代方案:如遇天氣突變、道路封閉等情況,可即時調整行程。
★安全車配備
大型活動會配備安全車已及後勤支援系統,安全車裝備有飲用水、點心、備胎、工具箱和藥品等,另外還需要具備急救證照的教師,也要隨時回報師長車況、體力以及精神狀況,切勿讓孩子「硬撐」,即便無法完成環台活動也沒關係,留著更健康的身體,還有更多的機會再挑戰。
環島騎行是一堂寶貴的人生課程,只要做好充分準備與風險控管,這段旅程可以成為孩子一生中難忘的記憶,願每一位孩子都能在騎行中找到力量,讓每一段旅程都能平安到達,每一位孩子也都能平安回家。
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新聞畫面、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