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一歲寶寶因喝燙奶造成食道灼傷,這些症狀爸媽要警覺!正確泡奶指南護寶寶健康

一位媽媽分享:一歲大的兒子平常是個小吃貨,這一兩週竟然開始食慾不振、喝奶也會躁動不安,帶他就醫之後竟然被診斷出「食道灼傷」!醫師評估推測可能是因為長期喝到過燙的奶水,導致食道受到慢性的灼傷。
一歲寶寶因喝燙奶造成食道灼傷,這些症狀爸媽要警覺!正確泡奶指南護寶寶健康

(照片為示意圖,非當事人)

奶是嬰幼兒的主食,溫度控制很重要,因為嬰幼兒的食道相當嬌嫩,如果長期灼傷,可能會造成持續性的損傷,也會影響食慾,營養無法吸收而引發成長的健康問題。

這提醒了所有父母:泡奶看似簡單,但每一個細節都直接影響到寶寶的健康!

 

食道灼傷有那些症狀?

食道灼傷在嬰幼兒身上不太常見,不過食道灼傷的成人病例卻不少見,比較常見的灼傷原因是因為食物太燙、用藥習慣不對以及罹患胃食道逆流都有可能會造成慢性食道灼傷的狀況。這位媽媽分享寶寶出現的異常徵兆:

  1. 食慾下降:如果突然變得不愛吃東西,甚至喝奶、吃飯的時候會突然變得躁動不安、抗拒哭鬧。

  2. 吞嚥困難:觀察寶寶喝奶或進食時有沒有出現不適的表情。

  3. 嘔吐或是口水變多:進食後嘔吐頻率變高,另外口水異常變多也是食道有毛病的徵兆。

  4. 成長曲線下滑:如果寶寶在短時間內成長曲線明顯下滑,表示營養攝取不足。

 

寶寶不會說話表達,如果有不舒服只能靠身體語言去表現,精神不好、食慾不振、莫名的哭鬧、睡眠品質不佳等,都是他用身體在跟父母表達生病的訊號,千萬不要輕忽,要趕快帶寶寶就醫檢查,另外,醫師還指出,如果食道長期受到刺激,黏膜可能會反覆發炎、結疤,嚴重時也會導致食道狹窄,未來還有可能會有食道癌的風險。

 

正確泡奶教學:控制溫度,守護寶寶的第一道防線

為了避免食道灼傷,餵奶時水溫控制極為重要。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正確泡奶指南如下:

1.泡奶用水選擇

►自來水

目前自來水經過層層處理與檢驗,被普遍認為是最適合泡奶使用的水源,不過家長仍需注意居家供水系統的狀況,若水管老舊、剝落或破裂,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甚至有鉛管滲出鉛離子的風險,增加寶寶鉛中毒的機率,因此建議定期檢查家中水管。

礦泉水

市售礦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高低不一,組成成分也不固定,長期用來沖泡嬰兒奶粉,可能對寶寶的腎臟或電解質平衡造成負擔,目前缺乏明確的安全評估,因此一般不建議作為嬰幼兒泡奶用水。

逆滲透水、蒸餾水與純水

這類經過高度純化的水質,幾乎不含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例如氟),若長期使用來泡奶,可能讓寶寶缺乏從水中獲取的重要營養素。人體每天需要從飲用水中攝取部分礦物質,因此這些水源不適合長期作為嬰幼兒的泡奶用水。

山泉水與井水

山泉水與井水因為缺乏完善的檢驗流程,容易受到細菌、寄生蟲或重金屬等污染影響,安全性無法保障,因此不建議用來沖泡嬰兒奶粉

2.泡奶溫度控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一歲一下嬰兒建議使用最少70度的水溫泡奶,而且泡奶一定要是煮沸過的水,即便是市售的瓶裝水也需要經過煮沸,這是因為奶粉和奶瓶並非百分之百無菌,奶粉常見的細菌有沙門氏菌、李斯特菌或是一些腸桿菌等,因此用煮沸水泡奶非常重要。

禁止用微波爐煮水,因為溫度內外不均,內部過熱也可能造成燙傷或是營養成分被破壞,溫度太低又無法達到殺菌的效果。

3.固定比例

依照營兒配方奶粉罐上的比例正確沖泡,切勿自行調整水量或奶粉量,濃度自行改變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腹脹或是腹瀉的問題。

正確的沖泡順序是先倒入溫水,再加入奶粉,並且平視奶瓶上的刻度線,確保水量準確無誤,取用奶粉時,記得使用平匙,避免奶粉過多或過少,寶寶對奶的濃淡變化特別敏感,因此每一次沖泡都需謹慎確認,守護寶寶的消化與健康。

如何搖勻奶粉也有學問

避免上下搖晃的方式,因為這樣會產生過多的泡泡,造成寶寶溢奶和脹氣,護理師建議可以像鑽木取火那樣搓奶瓶,輕輕搖晃讓奶粉均勻溶解。

4.冷卻後再喝

這點至關重要,此次案例的寶寶就是長期降溫不夠所導致的慢性食道灼傷,所以照顧者要特別留意配方奶需要冷卻到跟體溫差不多的溫度(約攝氏38度),再給寶寶食用。可以將沖泡好的奶瓶用水龍頭降溫,也可以隔水降溫、放在冷水杯或冰水裡快速降溫。

5.勿反覆加熱

奶應該要在2小時內喝完,並且不要再反覆加熱,因為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就有可能孳生細菌。

🔸正確泡奶步驟

  1. 先煮沸水,待水自然降溫至70度左右(約等10~15分鐘)。

  2. 倒入適量溫水於消毒後的奶瓶中。

  3. 加入正確比例的奶粉,輕輕搖晃至完全溶解。

  4. 務必測試奶水溫度:滴幾滴奶水在手腕內側,感覺溫溫的、沒有刺痛感即可餵食。

  5. 餵食時持續注意奶水是否過熱,不要直接使用剛煮好的熱水沖泡後立刻餵食。

寶寶的食道非常嬌嫩,任何看似小小的疏忽,累積起來都有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正確的泡奶方式和水溫控制,不只是避免灼傷,更是保障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步驟。

不只是泡奶,副食品期或是其他哺餵,爸媽們對溫度的控制都應該更謹慎,避免燙傷、灼傷的意外再發生。

 

整理撰文/王佳琦

參考資料/台灣兒科醫學會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