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為虛構的示意圖,非當事人)
今年2月時,爆出土城圍棋老師猥褻兒童案,一名李姓才藝老師,在新北土城自行招生開小班制授課,沒想到居然是位狼師,很多家長痛陳為了讓孩子學習有更好的吸收,還選擇一對一教學,沒想到竟是讓孩子掉入深淵,受害兒童從6歲到9歲,高達12名學童受到侵害,經調查還發現該名狼師竟然還是累犯,早已有猥褻前科,並被搜出高達64部的兒童猥褻片,這樣的惡人居然還可以捲土重來,開私人小班制來傷害幼童,雖目前該名狼師以被判22年徒刑,但行為仍令很多家長感到憤怒,制度對狼師的管控也讓父母感到很憂心。
據家長陳述,案發後從報警、就醫、心理諮商在到進入司法程序過程中,孩子要反覆地向不同單位描述被害經歷,重複陳述次數竟高達15次之多,侵害這種事,發生已經很不幸,已然淡忘不了,還要次次描述加深記憶,就像傷口不癒卻反覆被揭開,家長心力交瘁、孩子身心也是瀕臨崩潰......
衛福部也坦言,本案由新北市政府於113年9月1日受理通報,後續相關醫療、教育、社政、警政以及檢察單位雖然立即啟動相關作業,但仍存在「多頭陳述」、「流程繁瑣」、「空間與人員不夠友善」等問題,導致原本應是保護的制度,反成為受害者的另一種壓力來源,衛福部說明將偕同跨部會針對專業服務知能強化,並持續精進。
針對反覆孩子反覆陳述過程累積傷害的情況,《社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亦在日前指出,可以參考借鏡歐美作法:(詳細做法參考原文)
★為改善現況,建議可全面推動「一次陳述、同步錄音錄影」制度
這項作法是指:當孩子首次在安全空間向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說明經過時,透過錄影與錄音將其記錄下來,後續司法程序可直接使用這份資料,減少孩子反覆被詢問的次數。
最令人感到憤怒的是,經查發現本案的加害人李姓教師竟然早有性犯罪的前科,但卻能以私人開課的方式來長期接觸兒童,家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慎把孩子推入火坑,這是多麼痛心的一件事。
很多家長喜歡小班制、一對一、個別指導的課程,過去會感覺此類課程教師特別有溫度,教師也能第一時間關懷孩子的學習狀況,但如今很多加害者都是打著一對一的旗號開課,過後卻去加害還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這凸顯台灣在兒少安全方面還是有很大的漏洞,這樣的私人教育模式竟然藏著讓加害者掩飾身分、反覆作案的溫床,那麼家長該如何放心讓孩子去學才藝呢?
1.選擇合法立案、有口碑的單位或老師
優先選擇有教育局立案的補習班或教室,有立案保證的補習班至少可以先有第一層的保障,另外,也可以上網查詢該補習班是否有消費爭議或負面評價,避免來源不明、只透過社群廣告招生的私人教學點。
2.堅持「透明教學」原則
因為許多侵害案都屬於「密室侵害」,因此選擇開放的教學空間很重要,如果教學空間設有透明玻璃、可視空間是最好的,如果沒有,那要確保門口是開放的,可由他人進出,一對一授課時,盡量避免老師與孩子獨處密閉空間,家長可要求陪同或在場外等候。
★儘量不要讓孩子去老師的「住家」上課,特別是居家兼教室者。
3.親子溝通很重要!很多事件都是透過「聊」出來的
親子溝通很重要,上課後家長可以主動關心:「今天課程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老師對你怎麼樣?」經常鼓勵孩子勇敢說出不舒服的感受,讓他知道「你說出來,大人會幫你處理,不會怪你」。
4.定期與老師溝通、觀察互動
和老師保持正常、公開的溝通管道(如Line群、學習紀錄分享),也要避免老師私下聯絡孩子,告知孩子如有老師私下聯絡,要知會家長,偶爾可以提前接孩子、觀察老師與學生互動方式。
5.教孩子分辨「身體界線」與「求助方式」
性教育要提早,從小就要教孩子哪些部位是「隱私部位」,即使是老師、熟人都不能碰觸,也要提醒孩子不受權力威脅,如果師長要求她要保密任何事、或威脅不能說出去、威脅對父母不利等,反而更要勇敢說出來,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最強大的依靠。
6.可要求提供無犯罪紀錄
可以要求機構提供老師的身分證明或無犯罪紀錄證明(俗稱「良民證」)。有些老師會刻意塑造「親切、關懷」的形象來降低警覺,因此不要以為老師「看起來很好、跟孩子很合」就完全放心,信任重要,但監督也一樣重要。
依《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所述,現行司法漏洞,讓孩子會反覆落進狼師懷中,也就是說近年來的狼師多是重複犯罪、隱姓埋名捲土重來的,他可能被教育單位解聘,但一旦緩刑過去,又會在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大眾視野,即便是「良民證」也無記載緩刑紀錄,私人營隊、才藝和家教都是法度伸不到手的地方,需要更多的保護機制來確定孩子的學習安全。
因此他們建議,台灣可以學習澳洲推動「兒童工作證」,澳洲早在25年前就已經運行「兒童工作證(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制度,是保護兒童的一層重要安全網,為的就是要防止不適任的教師接觸兒童,凡是會與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直接接觸的工作,包括補習班老師、社團老師、營隊輔導員、家教、活動講師等,都應取得由政府核發的「兒童工作證」,證明其無性侵、虐待或其他重大不良紀錄。
希望台灣也能有健全的兒少安全環境,學習應是一件快樂的事,童年也應該是最無憂的年紀,希望透過健全的安全防護網落實對孩子的保護,因為創傷不能重來,每一個孩子的傷害也不該是推動制度改變的代價,不要等到傷害累積才想著制度完善,在孩子受創前就先撐起一把安全的傘,讓制度真正成為孩子的保護傘,而不是讓他們還在痛苦中孤軍奮戰。
撰文/王佳琦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