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憂鬱症分4種:心血不足、肝鬱結、脾胃腎虛,你是哪一種?中醫師教你用穴道與茶飲改善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通常表現為長期的情緒低落感、興趣喪失、失眠、食慾變化等症狀。憂鬱症不僅影響心理狀態,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導致免疫力下降、體力不支等問題。傳統的治療方法包括西醫藥物控制和心理治療,但中醫認為,憂鬱症的發生與身心失調、氣血不和有密切關係,治療的核心是調和身心,從根本上改善情緒問題。
憂鬱症分4種:心血不足、肝鬱結、脾胃腎虛,你是哪一種?中醫師教你用穴道與茶飲改善

 

中醫觀點看憂鬱分為4證型

中醫認為,憂鬱症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於氣滯、血瘀和陰陽失衡所引起的。

與脾胃、肝、心等臟腑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具體表現為肝氣鬱結、脾胃虛弱、心神失養等,這些因素使得身體的陰陽氣血無法順暢流動,從而影響到情緒和心理狀態。

針對不同成因的憂鬱症狀,可以透過穴位按摩及不同中藥材達到舒緩及治療效果。穴位按摩有助於疏通經絡、調節氣血、安神定志。可根據具體症狀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自我按摩,特別是在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等情況下,穴位的刺激能顯著改善精神狀態。

中藥材的使用應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調整,並在中醫師指導下選擇最合適的藥材,改善體內的氣血陰陽平衡,對症治療憂鬱情緒。

1.肝氣鬱結(情緒抑鬱、煩躁、焦慮、胸悶等)

肝主疏泄,能夠調節情緒及壓力。當肝氣不暢,氣機鬱結,會導致情緒波動大、煩躁、焦慮等症狀。長期肝氣鬱結可能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

►穴位按摩

  • 太衝穴:位於腳背,第一和第二蹠骨之間凹陷處。此穴可疏肝解鬱,調節情緒。

  • 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髕骨下3寸處,有疏肝解鬱、活血通絡、穩定情緒、緩解胸悶的作用。

  •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各1.5寸處。此穴有疏肝解鬱的效果,有助於緩解焦慮、煩躁情緒。

►藥材治療

  • 柴胡:疏肝解鬱,常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情緒抑鬱、焦慮等症狀。

  • 香附:理氣解鬱,疏肝和脾,適用於因肝氣鬱結引起的情緒波動。

 

 

2.心血不足(情緒低落、記憶力衰退、失眠、焦慮等)

心主神、主血,心血不足會導致心神不寧,表現為焦慮、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可能源於脾胃虛弱、營養吸收不良或長期過度勞累。

►穴位按摩

  • 心俞穴:位於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各1.5寸處。此穴可補心血,安神定志,適合心血不足引起的憂鬱症狀。

  •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尺側腕屈肌腱的邊緣。此穴有安神鎮靜作用,適用於失眠、焦慮等心血不足引起的症狀。

  • 內關穴:位於前臂,腕橫紋上三指寬處。此穴有調理心氣的效果,能減輕心悸、焦慮、抑鬱等症狀。

►藥材治療

  • 當歸:補血活血,增強心血,改善疲憊、記憶力減退等。

  • 龍眼肉:益心安神,補充心血,改善失眠、焦慮和情緒低落。

  • 枸杞:養肝腎,益精血,改善情緒低落、疲憊等症狀。

 

 

 

3.脾胃虛弱(疲倦、食慾不振、精神不集中、情緒低落等)

脾胃是後天之本,負責消化吸收和營養運輸。當脾胃虛弱時,氣血不足,容易出現疲倦無力、食慾減退等症狀,進而影響情緒。脾胃虛弱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進一步加重心理壓力。

►穴位按摩

  •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3寸的位置。此穴有健脾補氣的效果,對脾虛引起的精神疲憊、食慾不振有幫助。

  •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左右兩側各1.5寸處。此穴有補脾養血的作用,對改善脾虛引起的倦怠、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效。

  •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腳踝上3寸的位置。此穴有補血養脾的作用,能改善脾虛引起的情緒低落、倦怠感等。

►藥材治療

  • 黨參:健脾益氣,常用於治療脾虛導致的氣血不足,症狀包括疲勞、情緒低落。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補脾,適用於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

  • 山藥:補脾養胃,增強體力,對脾虛導致的疲憊、情緒不穩有幫助。

 

4.腎陰虛(失眠、煩躁、焦慮、記憶力衰退等)

中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並且腎主水,對於維持身體的內分泌平衡至關重要。腎陰虛會導致精力不足、情緒不穩定,並且可能引發焦慮和抑鬱的情緒反應。

►穴位按摩

  • 腎俞穴:位於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兩側各1.5寸處。此穴可補腎陰,養精安神,適用於腎陰虛引起的失眠、焦慮等症狀。

  • 太溪穴:位於內踝骨後方,與跟腱間的中點。此穴有養腎陰、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腎陰虛導致的焦慮、失眠。

  • 三陰交穴:除了對脾虛有益外,三陰交也對腎陰虛有良好調理作用,能幫助改善由腎陰虛引起的情緒波動和精神不穩。

►藥材治療

  • 枸杞子:養腎陰,益精血,對腎陰虛引起的精神不穩、失眠、焦慮有幫助。

  • 熟地黃:補腎養血,常用於治療腎陰虛、失眠、情緒低落等症狀。

  • 百合:養陰潤燥,安神定志,適合腎陰虛引起的心煩、焦慮等症狀。

 

 

日常生活4調整,迎向健康心理

有憂鬱傾向的人平時可透過調整生活方式,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1.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

良好的作息能夠調節生物鐘,改善睡眠質量,從而有助於情緒的穩定。

2.進行適度的運動

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改善情緒,減輕焦慮和抑鬱。

3.練習放鬆與冥想

冥想和深呼吸能夠幫助釋放壓力,平衡情緒,減少焦慮,保持內心的平和。

4.保持社交互動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可以有效減少孤獨感,緩解憂鬱情緒。

憂鬱症的治療需要綜合多方面的手段,而中醫通過調節氣血、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等方法,在治療憂鬱症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除了中藥、穴位按摩等治療方式外,患者還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從根本上恢復身心的平衡,重拾健康的生活。如果憂鬱症的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撰文/楊婕妤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現職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 高雄榮民總醫院

  • 中醫師、藥師雙執照

  • 臧氏脈學

  • YNSA台灣山元式學會會員

  •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 美顏針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