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高鐵踢椅風波延燒!當孩子行為踩線,爸媽怎麼拿捏、乘客又該怎麼應對?

高鐵旅途中,一名律師因後座孩童持續踢椅背,幾度提醒無效後情緒失控,卻被家長反嗆「有種你就不要生小孩!」這場車廂衝突掀起討論,也讓人重新思考:當孩子行為踩線,該怎麼拿捏教養與界線?
高鐵踢椅風波延燒!當孩子行為踩線,爸媽怎麼拿捏、乘客又該怎麼應對?

 

事件經過:高鐵上的「踢椅」風波

網紅律師陳宇安(巴毛律師)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某次她搭乘高鐵時,後面坐著兩位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從上車開始就不停踢她的椅背,還不斷開關前方的餐桌板。她曾轉頭輕聲提醒,但孩子的行為沒有改善,整段車程她幾乎都在忍耐。直到實在受不了,她提高音量制止:「是要踢到什麼時候?」

孩子立刻大哭、甚至爆粗口回嗆:「又沒有怎樣!」接著孩子的家長出現,卻沒有先安撫或教導孩子,而是直接質問陳宇安:「他只是小孩,有必要那麼兇?你有種就不要生小孩!」

對此,陳宇安回應:「如果生了又不教,那我選擇不生。」她表示,自己不生小孩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把握能教好孩子,還說:「貓咪比小孩好處理多了。」

 

網友討論:是情緒反應,還是合理提醒?

這篇貼文引發不少人留言討論。許多網友認同律師的立場,認為公共空間本來就該彼此尊重,「沒人真的厭小孩,厭的是沒人管的小孩」。也有留言認為:「孩子在高鐵這種密閉空間裡影響別人那麼久,大人出聲制止是很合理的。」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像是:「孩子是不是有情緒困難或特殊需求?」「如果當下的語氣更柔和一些,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

還有人提到,孩子年紀已不小,若行為反覆且持續不改,家長更應積極介入;否則就容易落入「只是小孩」當免責金牌的誤區。

 

爸媽可以怎麼做?當孩子踢椅背時的5個實用建議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或做出干擾行為,爸媽難免會覺得尷尬、為難。尤其像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理解力,更需要用「一起討論」的方式來引導,而不是單方面糾正。

這裡整理出5個實用的做法,幫助爸媽面對類似情況時更有方向:

▶️1. 適時提醒,但讓孩子參與解決

與其說「不准再踢椅子」,可以換成:「你剛剛有踢到前面椅子喔,我們要不要換個坐法?還是你覺得怎樣比較不會打擾人?」給選擇、給參與,比直接命令更有效。

▶️2. 培養同理,而非只說「對錯」

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你坐在前面,後面的人一直踢你,你會不會不開心?」這年紀的孩子已經能理解別人感受,這樣的提問有助他們思考行為影響。

▶️3. 事前準備,讓孩子有事做、不無聊

搭車前可以請孩子準備一些活動:聽音樂、畫畫、看書、寫旅程小日記……。如果孩子有「自己的計畫」,就比較不會東摸西踢或坐不住。

▶️4. 當他人出聲時,爸媽的回應很重要

當乘客開口反應,爸媽可以先說:「不好意思,我會請他留意。」然後跟孩子說:「你覺得現在怎麼做比較合適?」這不只是處理當下,更是教孩子怎麼對外溝通。

▶️5. 事後討論:不是糾錯,而是建立共識

旅程結束後,不妨問問孩子:「今天搭車時,有什麼讓你不開心的地方?有沒有覺得哪裡可以更好?」這不只是「檢討」,而是讓孩子一起練習面對事情與反省行為,是很重要的學習機會。

 

乘客怎麼做?提醒沒錯,方式影響很大

如果你是乘客,當然有權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只是提醒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會差很多。一句平和的「不好意思,請幫我留意一下,這樣我坐起來會比較舒服」比直接指責,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情況持續,也可以請列車服務人員協助,避免直接衝突。

 

教養不是單選題,是每天的練習題

高鐵上的這場衝突,雖然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卻讓我們看見:在公共空間裡,教養、禮貌與尊重,真的很難切得那麼清楚。誰該出聲?怎麼說才不會讓場面更糟?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每一次經歷,都是一次練習的機會。

無論是爸媽、孩子,還是其他乘客,我們都在學習:怎麼讓彼此的旅程更舒服,也更有人情味。

 

整理撰文/江睿毓

圖片來源/台灣高鐵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